痔瘡是一個普遍又令人苦惱的疾病,發作時常讓人痛不欲生;因為肛門周圍佈滿血管,痔疾惡化時,靜脈曲張更加惡化,混著血塊佈滿肛門四周,屁股像被炸開,有如一朵「向日葵」,嚴重可能痛到走不動。
為什麼會有痔瘡?臺大醫院外科部副主任、大腸直腸外科主任;臺大醫學院外科教授梁金銅接受《好心肝》雜誌訪問指出,簡單地說,就是長期排便不順暢造成靜脈回流不佳,以致肛門管黏膜下層的靜脈發生曲張、肛門黏膜脫垂和肛門旁贅肉。當人平躺時,若將肛門比喻為時鐘,痔瘡通常位於3、7、11點鐘的方向,這是因為肛門部的回流靜脈主要位於此三個位置的緣故。
引起肛門靜脈回流不佳的原因很多,如懷孕婦女因胎頭壓迫,阻礙血液循環;有些人則是先天體質造成肛門太緊或荷爾蒙因素,以及後天性疾病如肝硬化、慢性咳嗽、腎臟疾病或甚至骨盆腫瘤等,均可能造成靜脈曲張,引發痔瘡,但最主要還是飲食生活習慣不良,造成排便不順暢所引起。
不良的生活習慣是痔瘡的誘發因子。如久坐、久站、排便習慣不好(在馬桶上滑手機、看書報),或過度用力擠壓大便,肛門壓力太大,造成肛門靜脈回流不好。精緻飲食也是造成痔瘡的原因之一,因為飲食太過精緻,缺少纖維素,會讓大便體積變少,久而久之易出現慢性便秘。天氣變冷、壓力、熬夜、自律神經失調等,也可能造成靜脈曲張,讓痔疾惡化。痔瘡可說是文明病,在高度開發國家發生率別高,在非洲就比較沒有痔瘡的問題。
剛開始,痔瘡是因肛門長期地用力不當,使得肛門管黏膜下層的靜脈發生曲張造成。由於肛門黏膜承受太大的張力,故久而久之,便合併黏膜和肛門周圍皮膚的脫垂。因此,痔瘡患者常會感覺到肛門部份突出,或一般所謂「脫肛」。若排便情況未有改善,則靜脈曲張會更加惡化而佈滿肛門四周,肛門旁的皮膚會多一層贅肉,大便後,感覺一層贅肉在肛門處,怎麼擦都擦不乾淨。
痔瘡可以區分為「內痔」、「外痔」、及「混合痔」三種。在肛門部位有一稱為「鋸齒線」(dentate line)的構造,在此線以上的痔瘡稱內痔,而此線以下者稱外痔,若二者兼具,則稱混合痔。由於「鋸齒線」以下的肛門管神經支配與體表相似,均對疼痛的刺激反應十分敏感及尖銳,故外痔主要的症狀為疼痛,尤其一旦因痔瘡出血而形成血塊堆積成所謂的「痔核」(thrombosis)時,會刺激肛門敏銳的神經,則更是疼痛難忍。至於「鋸齒線」以上的神經支配則與內臟類似,即對疼痛的感覺較遲鈍,因此內痔主要的症狀為出血,或者直腸部不舒服的灼熱感。
痔瘡的治療首重改善排便習慣,即慢性便秘者可藉著多攝取水分、高纖維飲食、軟便劑、瀉劑、以及消腫藥物而得到改善。目前市面上的「消痔丸」主要大概含有這些成分。至於慢性腹瀉患者,則必須服用止瀉劑。另外一些局部治療藥膏和塞劑亦可有效地緩解症狀,其主要含有消炎、止癢、止痛、收斂與潤滑的成分。痔瘡發作時要切忌「上火」的食物,如辛辣、油炸、花生、濃咖啡、以及酒精等。至於在溫水中坐浴,因能促進肛門部血液循環,放鬆肛門括約肌以緩解疼痛,亦為不錯的做法。
上述保守療法之外,醫師會根據病患的個別狀況做較積極地治療。
6大原則,避免痔瘡發作!
1.保持排便順暢,多吃纖維含量高的蔬菜、水果,並多喝水。
2.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,避免熬夜、久坐與過度疲勞的工作壓力。
3.如廁不要邊滑手機、邊看雜誌,時間不超過5~10分鐘,不要長期間用力解大便。
4.每天大便後以溫水清洗肛門,必要時每天坐溫水浴5~10分鐘至少2次。
5.勿久坐或久站,保持適度的運動,搭公車可提早一站下車,以步行的方式來補充運動的不足。
6.避免辛辣、酒精、濃咖啡、油炸、花生等刺激性食物。
文章出處: https://goo.gl/dgVbfH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