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【郭育祥 醫師】

暈眩確診前通常看過哪些科?

imageimageimage
imageimageimage
imageimage
imageimageimage

 
 


>>醫生說我這是梅尼爾氏症,做過腦波檢查確診的,就是一輩子要吃藥,吃藥會好,不吃藥就會再發作。我不想一輩子吃藥,可是暈起來太痛苦了,還是只能乖乖吃,只是最近有時候,吃藥好像也壓不下來,我很怕萬一有一天連吃藥還是暈,那該怎麼辦?

>>我看過好多好多醫生,不只一個科別也不只一位,說法很多…梅尼爾氏症、耳石脫落…也有醫生說我是「內耳平衡失調」、「動暈症」,說我就是動了才會暈,不想暈就不要動……實在是很無言,有人可以都不要動的嗎?也有醫生說我是工作壓力太大,可是我後來已經把工作都辭了,成天暈真的也沒辦法做事情,不工作總沒壓力了吧!結果還不是一樣!還有一位醫生的說法是「循環不好」,冬天特別容易發生,要我等到夏天就會好轉。唉~但其實我是一年四季都一樣暈。


>>耳鼻喉科、骨科、神經內科、心臟科、眼科、胸腔內科、家醫科…能想到有一點點關聯的,我真的都看過了,從聽力、耳朵結構、脊椎神經、心臟超音波、靜態心電圖、24小時運動心電圖、腦波、電腦斷層掃描…通通都有做,沒有檢查出任何可能造成我暈眩的可能性。做這些檢查的過程其實都很煎熬,一點也不舒服,也不是躺著就好了,但我還是忍著各種不適,為的就是想聽到一個確定的答案,哪怕他說我這是治不好的梅尼爾氏症,給我一個方向,讓我能安心一點。

可是檢查結果就是一切正常,連醫生也不知道我為什麼會暈成這樣。最後的最後,是醫生跟我說,叫我練習忽略這種感覺,不要刻意去感受暈,還說其實每個人都會暈,只是大多數人沒感覺到,所以不像我這麼嚴重,我太敏感了……我感覺很無言,又有點被指責的憤怒,以及被誤解的委屈,就算是我太敏感好了,誰想要這種敏感?如果可以控制,可以忽略,我是全天下最想忽略暈眩的人好嗎!

一般大家做的檢查我都沒有漏掉,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發病,去急診室的時候,急診醫師給我做的初步篩檢。我沒有被治療到還感覺更恐怖更暈。醫生直接叫我走直線給他看,旁人都不能扶我,我也不能摸著牆壁或任何東西走,感覺非常非常的可怕。後來甚至叫我重複坐下、躺下、站起來這樣的循環,而且還不能慢慢做,要快一點,我真的暈到哭出來…被那個醫生嚇死了,雖然他可能想知道我到底有多暈,但我真的永遠不會忘記那個可怕的經驗。

這些經歷你是否也心有戚戚焉,為何始終檢查不出來為什麼暈眩?為什麼你的暈眩治不好?下一頁醫師終於解答

 

為什麼其他醫生治不好你的暈眩?



上面這些親身經歷你是不是覺得心有戚戚焉,甚至有似曾相識的感受,又或者你的痛苦根本就和他們一模一樣?

為何那麼多科學儀器與方法,卻檢查不出來為什麼暈眩?為什麼那麼多學有專精、仁心仁術的醫師卻治療不好你的暈眩?

身為一個自律神經失調症的專業主治醫師,必須為這群優秀的同僚們說句公道話。在現行的醫療架構下,病理證據為主要的診斷標準,因此將人切分成一個一個的器官、組織,以便透過各種科學儀器,逐一、細小範圍的精準檢驗。感覺胃部不舒服、疼痛,就找腸胃科醫師,針對胃臟做一系列的檢查。感覺暈眩就檢查跟平衡有關的器官,所以飽受暈眩之苦的朋友會檢查耳朵、檢查大腦,甚至檢查頸椎,就怕有哪裡的神經被壓迫到了。

就某些器官上的變異所引發的疾病來說,例如心臟肥大、胃潰瘍、胃癌、耳膜破裂、腦瘤…等等,這樣分科的精細檢查絕對有其必要性,細微的病兆也躲不過儀器的法眼。然而,人雖然是由器官所組成,卻不能直接跟器官畫上等號,只在意器官健康而忽略了讓身體能順利運作的系統,是健康照護上的一大漏洞。感覺到暈眩,檢查了腦、耳朵、頸椎,甚至是連心臟內科、胸腔內科都看過了,沒有明確徵兆,就只能雙手一攤嗎?不!此刻我們應該回過頭來關切系統性的健康,特別是分布於全身上下,不受意識控制,自主運作的「自律神經系統」。


近二十年的臨床經驗告訴我,許多時候患者感覺到不舒服,歷經檢查卻無結果,那麼在確認器官本身沒有器質性的病變後,就應該轉向檢查系統性的問題。很有可能造成種種不舒服的,並不是器官本身,而是控制器官的神經出了問題,所以才會再怎麼檢查也查不出來,再怎麼治療也只是短暫有效。如果你或者周圍的家人朋友也有類似的情況-明明不舒服,醫生檢查卻總說你沒事,不用難過失望,反而應該開心,至少這代表你身體的器官沒有問題,出問題的很可能是自律神經系統,而自律神經失調是可以被治癒的,種種長年困擾人的不舒服,有機會被徹底擺脫,當然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!

回過頭來談談暈眩。在案例的口述中,發作的時間點常是「躺下或站起的時候」。事實上,暈眩的成因與姿勢的變化不見得有直接關聯,只是往往在姿勢改變的當下,特別容易被覺察,以至於患者在就診口述時常這麼描述。

這樣的過程導致有不少暈眩症狀,被誤判為「姿勢性低血壓」,雖然兩者的成因都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,治療的目的都是要平衡失調的自律神經系統,然而在初初發作或急性期的處置方式上,卻有些微差異。倘若缺乏經驗豐富的自律神經失調專科醫師來做精準判斷,恐怕會讓患者走上一小段治療的冤枉路,這是我們可以透過謹慎與專業來避免的健康損失。


對抗難纏的暈眩,第一步,要先分辨自己的暈是「頭暈」還是「眩暈」。下一頁看怎麼辨別

 

對抗難纏的暈眩



透過清楚描述 讓對的醫師真正幫到您

論起難纏程度,暈眩真是一種數一數二,什麼時候來襲說不準,舉凡睡覺翻身、路上遇到熟人轉頭打招呼、上下樓梯低頭確認腳步、或者…什麼動作也沒做,都可能發生。發作起來要歷時多久會好、或者暈的程度有多強烈,也同樣很難一概而論,時常因人而異。不過,在暈眩的各種「難」當中,排名第一的,則要數「很難跟別人具體描述自己的不舒服」。

曾暈過的朋友都知道,暈眩發作好比一場腦內風暴,明明已經很強烈很可怕了,但如果你不說,別人絕對不知道你正在經歷什麼!即便是發作中,外人看起來就是一副「你沒有怎麼樣啊!」的模樣。無法讓周遭親近人士了解自己的不舒服已經很無奈了,更傷腦筋的是,面對能幫助你的醫生,如果不能好好地講清楚,很可能導致醫師誤判,無法在第一時間給予正確的治療,那就真是冤枉啦!以下就透過幾種分類,來幫助大家釐清自己的暈眩,能夠有條有理地向醫師好好描述。
 

第一步,要先分辨自己的暈是「頭暈」還是「眩暈」。



臨床上很常碰到求診者表示:「醫師我好暈好難受。」,但進一步追問「是頭暈還是眩暈呢?」,當事人往往不明所以,不知如何回答。其實兩者最大的差別是,頭暈時人會感覺身體在搖晃、有飄浮感,或者有一種不小心要往下墜的感覺,而眩暈則是看其他的物件會覺得它們都在劇烈旋轉,天花板會旋轉、地板會旋轉,這種相對移動的感覺是兩者之間最大的差別。

知道是哪種暈法之後,「多久發作一次」、「每一次發作大約維持多長的時間」,以及「是否有慢性病如高血壓、糖尿病」、「平時或最近有服用哪些藥物」…也都是很重要的資訊,鉅細靡遺地告知,能夠讓醫師更精準地協助您。

比方說每次大約暈個數秒鐘到幾分鐘不等,頭部不動就比較好,頭稍稍轉動,暈的程度立刻加劇,時常反覆發作,那麼很可能就是良性陣發性眩暈症,起因為耳石脫落,可以透過耳石復位術加以改善。如果每次暈的時間長達數小時,無論頭或身體有無轉動移動,都一樣很暈,還伴隨著一點耳朵被矇住、聽聲音沒有真實感或變小聲等情況。發作頻率不高,可能一年會有個1~2次,那麼是梅尼爾氏症的可能性偏高。要是暈眩乃發作在感冒痊癒之後,一暈就沒完沒了,可能好幾天好幾個月,人甚至會不舒服到完全只能躺床,無法行動,那麼起因則偏向前庭神經炎。


除此之外,血壓太低、血糖太低,甚至是「配了新眼鏡」,都可能是引起突發性暈眩的原因。還有一種最常見的,在我門診中至少有七成以上的暈眩都與此相關,不是耳石脫落、不是藥物影響、也不是感冒的後遺症,而是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暈眩。

自律神經失調者普遍有換氣過度的現象,就是每分鐘吸氣吐氣的頻率高於正常的8~12次,臨床上女性自律神經失調者每分鐘的呼吸頻率常在25~30之間,男性則落在20~25之間(程度較嚴重者頻率可能更高)。如此頻繁地吸吐頻率導致我們的呼吸過於短淺,致使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足。想分辨自己的暈眩與自律神經是否相關,可以觀察自己的身體,是否常有手麻(腳麻、臉部感覺麻麻也是)、呼吸困難(感覺喘不過氣)、心悸(感覺心跳非常快速)、胸悶、肩頸僵硬、口乾舌燥、一直覺得喉嚨有異物感(但明明沒有東西卡住,吃飯吞嚥也很正常),常有莫名的緊張與害怕感覺。

上述症狀發生的比例越高,代表您的暈與自律神經失調的關聯性越高。此時要擺脫暈,就不是僅僅著眼於「暈」的問題了,而是應該釜底抽薪地調整好自律神經,讓神經系統回歸平衡,因失調所產生的暈以及各式各樣的不舒服,自然能跟著緩解、改善,最終獲得徹底痊癒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jboxco 的頭像
    mjboxco

    為夢想旅行

    mjbox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